什么是蝴蝶效应?
2025-08-07 20:33:27
摊上事了!环境监测机构数据造假成潜规则,你们猜环保部门知情不
近日,新京报记者发布了一段在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卧底时拍摄的视频,随意修改监测数据,检测报告造假程度令人震惊!!!
记者分别卧底了位于山西和陕西的第三方检测机构,并随同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待检测公司进行取样,监测等工作。在此期间,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行为真是让人大跌眼镜。“包合格”成了检测行业的潜规则。环境监测完全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。
在其中一段视频中,山西方创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的采样员对某企业进行数据检测。按照要求,某一项指标本来应该监测20分钟,可工作人员仅仅测了一分钟后便强行结束。按照他的话说“不可能采够时间,采不够时间的,剩下的数据全靠编”。
在另一段视频中,检测机构的采样员在对西安某混凝土搅拌公司的废气进行监测时,原本8个排气筒需要24组数据,采样员却只监测了2组数据,剩余22组数据通过对检测仪器输入“密码”后进行编造。更为离谱的是,采样员在对二氧化硫监测时,限值35的指标监测数据达到了惊人的1600,可在采样员加入一种特殊药品后再进行监测,居然神奇的降到了个位数,瞬间合格。
此外,在对一家医疗机构医疗污水水样检测时,因污水处理设备长期闲置,采样员索性端来一盆自来水倒灌进污水处理设备,然后取了所谓的“污水样本”进行检测,结果自然是合格的。
在与采样员的聊天中,更是曝出惊人内幕,即所谓的“行业潜规则”。“只要做监测就必须得过。企业付款都是先付百分之十,测完了出报告合格人家才给结尾款”。
在此,小编就有不少疑问了:
在检测的时候为什么非得找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呢?
官方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些数据不会觉得奇怪吗?
明明能够闻到有毒气体的味道,检测报告却每次都是合格,问题出在哪里了呢?
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亲自检测的时候这些公司是怎么做到合格的呢?
环保部门对于环境监测造假的“潜规则”是否知情呢?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。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小编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2025-08-07 20:33:27
2025-08-07 20:31:10
2025-08-07 20:28:54
2025-08-07 20:26:37
2025-08-07 06:30:27
2025-08-07 06:28:11
2025-08-07 06:25:56
2025-08-07 06:23:40
2025-08-07 06:21:24
2025-08-07 06:19:08
2025-08-07 06:16:53
2025-08-07 06:14:37
2025-08-07 06:12:21
2025-08-07 06:10:05
2025-08-06 04:59:57
2025-08-06 04:57:41
2025-08-06 04:55:26
2025-08-06 04:53:10
2025-08-06 04:50:54
2025-08-06 04:48:38